七月的风,裹着红色的记忆与温情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及水富市水东村、古楼村、新滩村、新安村的村落与社区里流转。壹棵松以 “暖爱行动” 为载体,串联起一场场浸润红色文化的活动让老人们在歌声、舞姿与故事里,重温峥嵘岁月,共叙党恩深情。
旋律悠扬,淌过红色往事
云南省巧家县望江社区的广场上,《党啊,亲爱的妈妈》的旋律刚起,便勾起了在场老人的集体记忆。这场 “红色旋律、党恩永记” 七一庆演,像一幅流动的红色画卷 —— 老年大学的舞者以《黄河源头》舒展山河豪情,太极队的《中国功夫扇》舞出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的交融,普永华等歌手的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字字都浸着对家国的眷恋。
当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的前奏响起时,坐在台下的张奶奶就跟着节奏轻轻摇晃起身子。她的歌声有些含糊不清,但却唱得格外认真,眼睛里闪着光。“这首歌,我年轻时在村口的广播里听了无数遍,现在能和这么多人一起唱,高兴。”
皱纹里的笑意与眼中的泪光交织,那一刻,红色旋律成了跨越年龄的共鸣。
拐杖点地,打起初心节拍
云南省昭通市水东村罗湾片区,92岁老党员拄着拐杖走上台的瞬间,现场悄然安静。“没有共产党,就没有村里现在的变化。”他缓缓道出年轻时响应号召建设家乡的往事,“党说‘为人民服务’,我们浑身都充满了干劲儿。”沙哑的声音里藏着岁月的重量。台下老人静静听着,有人悄悄抹了眼角 —— 这或许是他们共同的记忆。
老党员手中的拐杖,不仅拄着岁月,更撑起了一份沉甸甸的初心。
一问一答,红色永传承
云南省昭通市古楼村村委会里,150位老人的掌声格外响亮。这里的红色文化,藏在互动的细节里:有人朗朗诵读 “爱国爱党金句”,字字铿锵;党史知识问答环节,主持人特意把机会留给高龄老人,80岁的周奶奶答对时,脸上的自豪藏不住。
党史知识问答刚一开始,周奶奶就把拐杖往墙根一靠,坐得笔直。
“为人民服务’是谁提出的?”
周奶奶声音洪亮:“毛主席!”
“中国共产党是哪一年成立的?”
“1921年!” ……
答对时,周奶奶得意地朝后排的老姐妹眨眨眼。游戏结束后,她还意犹未尽:“下次再玩这个,我肯定比今天快!”
红色,从来不是遥远的符号,而是深刻在人们心中的烙印 。
老歌新调,红色代代相传
云南省昭通市新滩村广场,儿童合唱《少年先锋队队歌》的稚嫩声,与老人合唱《大海航行靠舵手》的厚重音,奇妙地融在一起。这里的红色文化,带着 “传承” 的温度:助老员演的民众戏剧,把过去的故事搬上舞台;孩子们的彩带舞,像跳动的火焰,映着老人眼里的光。
老人们看着孩子,仿佛看到红色的种子正在发芽,而自己,正是守护种子的人。社会主义事业代代传承,红色精神代代传承。
银发舞台,绽放红色芳华
雨后的云南省昭通市新安村,空气里飘着歌声。84 位老人中,片区支部书记的霹雳舞一亮相,便赢得满堂彩;杨树林老人的快板《守好咱的养老钱》,把防诈骗知识融进红色活动,实用又暖心。有人五十年未登台,却在这天唱起了《太阳照四方》。
一位爷爷在台下坐了很久,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着,像是在打拍子。主持人问 “有没有人想上台唱首歌”,他突然站起来:“我…… 我想给大家表演个节目,唱首《太阳照四方》,五十年没唱过了。”数十载未开嗓,此刻站在台上,他深吸一口气,开口时有些跑调,可唱到 “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”,突然找回了当年的感觉,腰杆也挺直了,眼神里的光和年轻时一模一样。
台下的老人们跟着和,有人还打起了拍子,像是在与年轻时的自己合唱。
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到水富市,
五场活动像五颗红色的星辰,
在老年人心间闪烁。
红歌是纽带,把岁月的记忆串成线;
故事是火种,党的恩情在倾诉中传递。
暖爱行动里的红色,
从来不只是节日的装饰,
而是老人们亲历的岁月,
是他们想传给下一代的叮嘱,
是 “党在心中,爱在身边” 的真实写照。
红音不绝,暖意绵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