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人生长河 | 对话王继发:忆往昔峥嵘岁月稠
时间:2025-04-19 关键词:公益基金 浏览量:183

暖爱行动

#我的人生长河#


踏进王继发家的小院,月季、三角梅、铁海棠鲜花盛开,金桔挂满枝头,尽管在深秋,小院也是生机勃勃。


屋里,壹棵松公益基金会的志愿者们正在调整机位和灯光。

“王爷爷,您往这边坐一点。”

镜头里,王继发端正地坐着,时而响应志愿者提出的需求。

“我看这里可以吗”,他指了指其中一个镜头。


为了迎接这群年轻热闹的到访者,王继发显然提前用心收拾过自己。成套干净平整的军队便装,让这位年过八十的老人看起来神采奕奕,尽管已经退役多年,但军人的精神面貌是刻进骨血里的

 王继发是退役军人。刚进部队那年,他将将20岁。如今,他已经83。在属于他的这条人生长河里,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。


时代的“选择”

“家里许多年没有这么多人来过了”,王继发面对志愿者笑呵呵地说。

“那平时家里没这么多人的时候,您都做些什么呢?”志愿者问到。

“和一群老人们凑一块儿‘拉呱’啊。”

拉呱,上海话,意同聊天。


王继发居住的小区中心地带,有一个小花园,长廊、石桌、座椅,一应俱全。阳光明媚的下午,小区里的老人们就会三五成群聚到这里,一块儿“拉呱”。

聊什么?

聊晚报上刊登的新闻,聊身边的大事小情,聊书里记载的历史,当然也会聊印刻在自己脑海里的“历史”,比如王继发的军旅生涯。

1961年,作为师范生的王继发弃文从戎,进入部队当了兵。


念师范、当老师,读书明理、教书育人,是那个年代很多人的向往,对于王继发这样在战火中艰难谋生的家庭来说,更是最经济的选择。而后去当兵,却是时代的选择。


尚未从师范毕业的王继发,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,进入了炮兵部队。


在当时的炮兵部队,师范生王继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“知识分子”,有文化、懂函数、会方程,“先天优势”让他自然而然成为了一名测绘员


测绘,简单来说就是测量和绘图。自古兵家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,测绘保障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对于炮兵而言,测绘员就是眼睛,火炮能不能打准,全看勘察测绘的质量。


不同于现在的卫星导航、科技支撑,20世纪60年代的测绘工作,更依靠人,双脚丈量、人工计算。一壶水、几个馒头,再装上一点儿萝卜干儿,测绘员便出发了,带着测绘工具,翻山越岭。


完成测绘工作,必须有过硬的数学功底。作为班长的王继发,还需要肩负起新兵的培训任务,“测绘员对计算要求很高的,不仅要算得快,还要算得准。不然炮发不准,那问题可就大了。”


此时,说起三角函数、公式方程的王继发仿佛进入了“sin、cos”的函数世界,适时用双手比划,模拟着在黑板上写字绘图的样子。这时候的他,脑海里一定有当年站上讲台的画面在播放。


六十年代初当兵的人,无疑都有着一段特别的部队生活。连年自然灾害之下,普通百姓食不果腹,军队的口粮自然也受影响。


“那时候是真的苦啊,基本都吃不饱。”每个人通常一餐只能吃上一个馒头,而王继发只有半个,他会将另外半个分给战友。“我食量比较小一点,就吃半个,另外半个就分给食量大的战友吃。”


因而在日常训练和出任务之余,军人要自主开荒,自给自足。


春天,在军营周边的山区,你会看到原本漫山遍野的映山红,在镰刀锄头的挥舞下一点点消失,随即种下各种瓜果粮食。当时,部队需要靠这些地瓜、山芋维持生存。


那些年,王继发学会了几乎所有农活,“挖地、插秧、收稻,我都会”。


几年后,因为各方面表现突出,王继发被选送到北京,进入解放军测绘学院深造学习。“那个时候年纪小,没有什么升迁意识,稀里糊涂就去了北京”。原以为会这样一路走下去,却没想到,突然有一天,就转业回到了上海。


“我们这代人的命运,与时代紧密相连,当兵也好,转业也好,都是时代的需要。”


从20岁到30岁,那是属于王继发的青春岁月。风华正茂的十年,献给部队,献给国家。


是归途,也是“新程”

1971年,王继发转业进入上海市第六制药厂。


离开北京,回到上海,亦是回归家庭。妻子清晨出去田间地头劳作,至晚方归,忙碌又辛苦,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,便由车间工人王继发一手操办。为了方便带孩子、做家务,也为了增加家庭收入,他常常选择早中晚三班倒的工作模式。


优秀的人,无论在哪里都会脱颖而出。不久,王继发被调到工厂宣传科,开办技校,培训新人。技校不仅学习技术,也要学文化知识、学数学、学政治。王继发能在技校成为王老师,得益于他的师范出身和军人履历,更得益于十几年如一日的看书学习、不断进步


早年间在部队的生活无疑是规律而单调、统一而枯燥的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但读书这件事,王继发从不落下。


“当兵的时候,我们一个月有六块钱,五块钱寄回家,一块钱留给自己开支,买牙膏肥皂和买书。”是的,王继发的日常支出里,总有一笔钱,是留给书籍的。“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了。” 新书买不起,那就买旧书,几毛钱一本,从不间断。


“不过那时候书籍没有现在这么丰富,大部分都是看马列主义的书,还有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之类的书。”大量的政治思想学习,和本身就很出色的数学能力,为王继发站上技校讲台夯实了基础。


于是,王继发在家辅导孩子功课,在单位教授学生课业。


当兵时令行禁止的王继发,成为老师后也十分严格。遇到学生不听话怎么办?家访。他记得每个学生的家庭住址,记得他们的父母上什么时间段的班次,清楚什么时候上门一定能找到在家休息的家长。后来,技校也有学生在他的督促下考上了大学。王老师的声名就这样传开来,也住进了学生们的心里。


就这本次采访的前几天,王老师还受邀参加了同学会。


20世纪末,王继发从上海第六制药厂退休。


这几十年一路走来,身份在变,职业在变,不变的是来自军人的一身傲骨和正气。



83岁的王继发,闲暇时种花逗鸟,和看书。从纸质书,到电子书,看书已经成为了王继发生活的一部分。


或许,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天,在李子园村某个庭院窗口,你会看到一位老人正捧着手机,读最新出版的小说,大概率是描写军旅生活的题材。又于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,在小区花园偶遇一位老人,精神矍铄,他正和一群老伙计们探讨刘邦项羽的世界。


尾声

“我是一个兵

来自老百姓

打败了日本侵略者

消灭了蒋匪军

我是一个兵

爱国爱人民

革命战争考验了我

立场更坚定……”


采访尾声,志愿者聊起了军歌,王继发接着歌名就唱了出来,每一句歌词都记得清楚。

分享到:
返回列表页
导航 公益 公开 电话